OGSM模型是什么?是定目标、写计划、列数字、做考核吗?
不对。
OGSM模型是要赢。
当战略报告越写越厚,当执行计划越拆越细,当KPI表格里填满了密密麻麻的指标,人们反而更容易迷失——这堆文件能帮品牌打赢哪场仗?能在用户心里刻下什么印记?能在未来三年让生意翻出几倍浪花?
如果我问你:士兵每天练习射击、跑步、战术演练是为了什么?你会说他们是要完成训练任务吗?
错了。士兵存在的唯一意义,是打赢战争。
OGSM模型就是这场战争的作战地图。它不关心你画了多少页PPT,它只关心:你要占领的业务制高点是否值得?你的策略能否支持你赢得战争?
第一个问题:初衷(Objective)
——为什么需要这个战略?为什么是这座山?
优秀的战略从来不从“今年增长20%”开始。
它先要回答:品牌到底在为谁燃烧生命?用户凭什么把未来十年托付给你?
如果一家运动品牌的初衷是“让普通人在极限环境突破自我”,那它的OGSM里就该喷着火药味
——研发实验室必须造出扛得住雪山暴风的外套,门店得开在登山者扎堆的荒野小镇,广告片里不能有半点都市白领喝着咖啡谈运动的矫情。
但如果高层私下嘀咕“先把毛利率做到行业前三”,如果供应商盘算“用便宜面料也能凑合”,如果销售团队忙着在商场搞满减促销……这仗还没打就输了。
初衷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是嵌进骨血的信仰。它决定了你敢不敢砍掉年收过亿但不符合基因的产品线,敢不敢把90%的预算押注在看似小众的硬核用户身上,敢不敢用五年亏损换一个改变行业游戏规则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目标(Goal)
——赢的标准是什么?是歼灭敌军?还是占领城池?
别用“提升品牌认知度”这种废话糊弄人。
真正的目的地要满足三个条件:
1. 闭上眼能画出胜利当天的场景——是用户抢购到断货?是竞品连夜修改年度计划?还是行业协会主动请你制定新标准?
2. 用刀能刻在木头上的数字——不是“市场份额领先”,而是“运动耳机品类35岁以上用户复购率超60%”
3. 让清洁阿姨都明白为什么值得拼命——如果目标达成,她的加班费能涨多少?仓库里积压的旧款会不会变成奖金?
当年某电动车品牌定下“死也要把续航做到1000公里”时,连生产线上的拧螺丝工人都知道该盯着电池组的焊接精度而不是加班时长。这就是好目标的威力:它让20层会议室里的战略,变成流水线上的肌肉记忆。
第三个问题:枪炮与战术(Strategy)
——谁扛炸药包?谁挖战壕?谁在午夜吹冲锋号?
战略落地最血腥的部分来了:
• 研发总监能不能把“轻薄透气”的技术指标,翻译成“穿着这件衬衫跑马拉松腋下不留汗渍”的用户语言?
• 渠道经理有没有胆量把一线城市的旗舰店砍掉一半,转去三四线城市社区搞“24小时健身舱”?
• 客服团队接到用户投诉时,是照本宣科说“抱歉”,还是抓住机会问出“您觉得哪个功能让您最想摔手机”?
2018年某国产手机品牌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能杀出血路,靠的不是渠道PPT做得漂亮,而是他们真的把县级维修点改造成了“手机诊所”——师傅们既修屏幕也教大爷大妈用微信,顺便把竞品用户变成了自家粉丝。
第四个问题:战地沙盘(Measurement)
——怎么知道我们不是在绕圈子?
别再用“阶段性成果”自欺欺人。
真正的战地沙盘要有两套坐标:
1. 当下战况:
· 用户是否在用脚投票?(比如新品首发当日老客复购占比超40%)
· 竞品是否被迫调整阵型?(比如对方突然把代言人从流量明星换成奥运冠军)
· 生态伙伴是否主动加注?(比如原料供应商愿意接受账期延长但独家供货)
2. 未来战场:
· 今年攻下的据点,明年会不会变成死城?(某快时尚品牌疯狂开店的结果是关店时租金反噬)
· 今天的弹药储备,够不够支撑下一次战役?(某新茶饮品牌融资数十亿却倒在供应链升级前夜)
· 士兵们的眼睛里,还有没有攻占下一个山头的饥渴感?(团队激情比任何KPI都真实)
时间的淬炼
三个月就能见效的,叫营销活动;
三年才见分晓的,才配叫战略。
OGSM模型不是让你在会议室里绣花,是逼你在炮火中做选择。
删掉所有“正确的废话”,直到剩下的每个字都能让对手睡不着觉。
这才是战略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