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图景下,深入践行高质量发展并非"全国一盘棋"的同质化复制。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唯有坚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在转型目标设定、路径选择和资源配置上充分体现区域特色,才能真正激发出地方潜力,将绿色低碳转型转化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
一、科学定位:立足区域禀赋绘制差异化转型蓝图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形态必须与区域实际深刻契合:
能源资源富集区: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区风、光资源得天独厚,是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基地。其绿色转型的核心使命在于“绿能开发升级”:一方面集中力量推动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在当地的千万千瓦级风光大基地建设,打造低成本绿电供给核心枢纽;另一方面支持隆基绿能、金风科技等龙头在本地建设先进制造基地(如宁夏光伏硅材料集群),推动资源本地转化和价值链延伸。同时,依托中国神华等企业实施煤电清洁化、灵活性改造并探索配套CCUS(碳捕集)项目,保障能源安全和电网稳定,稳步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度,为区域自身和全国的能源结构优化提供重要支撑,实现高质量绿色能源保障。
二、策略工具箱:靶向发力破解区域核心难题
落实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供适配区域特征的政策与资源配置方案:
目标强度与路径阶梯性设定:明确各区域碳排放达峰目标和强度下降要求需科学设定梯度。工业比重大的资源型或重化工区域(如山西、河北)应聚焦结构性减煤提效(如推进晋能控股集团智能煤矿升级)和流程优化减碳(推广低碳工艺),设置相对缓和的早期达峰时间和强度目标;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则应设定更具雄心的近中期深度减排目标和加速推进路径。这种阶梯式目标体系是保障整体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的现实基础。
产业政策精准发力:围绕打造各区域高质量的比较优势链,资源配置高度聚焦: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区,重点倾斜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项目用地、绿电输出通道建设优先权,鼓励通威股份等企业在内蒙古、宁夏“光伏治沙”等土地综合利用项目投资。
市场机制适配区域需求:在绿色电力交易活跃的南方区域(广东、浙江等),持续扩大绿电交易品种(如“点对点”直购电)、开发绿色电力衍生品;对于具有丰富林业碳汇的地区(福建、黑龙江),针对性培育区域性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并通过地方性法规保障其进入全国市场交易的优先权。这种市场机制的区域化完善是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
三、协调联动:织密协同互补的区域发展网络
区域差异化发展绝非割裂,高效的协同机制是全国层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倍增器:
跨区能源协同:依靠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建设的特高压电网骨架,实现西电(如青海黄河公司的绿电)东送、北电(如内蒙古风电)南供,显著缓解东部发达区域的减排压力同时支持资源输出区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在全国能源一盘棋中实现区域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共赢。
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建立发达地区(如江苏)与资源禀赋区(如青海、四川)的结对机制,鼓励东部技术密集型环节布局(如宁德时代在江苏的研发中心)和劳动密集、资源依赖性环节向具备条件的中西部转移(如宁德时代在四川宜宾的巨大产能基地),并配套输出浙江吉利绿色工厂管理经验和培训资源。在平衡发展中持续提升产业链整体韧性和绿色含量。
通过科学精准的定位、丰富多元的路径选择和有效的区域协同,绿色低碳转型方能避免“一刀切”的困局,让每一种资源禀赋都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每一个区域都在国家绿色发展图景中找到独特坐标、贡献独特价值,最终共同汇就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