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双重机遇下,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约束、提升核心竞争力,正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本文结合共享智能装备、福建创合新材料、量子云码等典型案例,系统分析中小企业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链协同升级
在厦门,中小企业通过"链式"数字化转型实现全产业链升级。火炬高新区构建的"全域服务"生态覆盖超550家企业,生物医药港采用"链主+服务商"模式完成近30家改造。友达光电成立的智汇公司协助30余家企业完成诊断,盈趣科技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使需求预测准确率提升40%。这种"一链一平台"模式,通过鼎捷软件等服务商的ERP系统集成,实现供应链数据可视化与生产流程优化,推动产业链整体迈向高质量发展。
智能装备突破传统产业技术瓶颈
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的铸造3D打印智能工厂,攻克了砂型铸造智能化世界难题。通过物联网与机器人技术集成,建成全球首个万吨级铸造3D打印智能工厂,使铸件成品率提升20%-30%,生产效率提高3-5倍。在德阳广汉,东方宏华研制的低碳超静音钻机搭载智能钻井系统OPERA,实现井下"自动驾驶",将钻井参数优化效率提升40%。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
数字化转型重构企业运营模式
福建创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鼎捷ERP项目升级,实现供应链、计划生产、财务的信息闭环。系统优化后,物料出入库管理日清日结,库存数据准确性提升30%,成本核算精细化使报价周期缩短50%。量子云码公司研发的微米级防伪技术,为福耀玻璃、中粮集团等500余家企业构建产品数字身份链,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流程追溯。这种"物理产品+数字服务"的模式创新,正是《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中"推动产学研用衔接"的生动实践。
绿色技术驱动可持续发展
上海加美实业中讯润滑油与京津冀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开发出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润滑油。通过智能生产线精准控制能耗,单位产品碳排放降低18%,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绿色产业生态。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内某机械制造企业投入400万元搭建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在提升生产效率30%的同时,实现单位能耗下降22%。这些实践与《2025年数字厦门工作要点》中"新增30个省级以上绿色标杆"的目标形成共振。
跨界融合开拓国际市场
河北远大阀门集团通过参加俄罗斯莫斯科石油天然气展览会,与70余家国际客户建立合作,12家企业达成实地考察意向。广东某3C配件企业借助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跨境电商平台,一季度对中东出口增长200%。这种"跨境电商+中小企业"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物流、海外仓资源,助力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印证了《"十四五"外贸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培育外贸新业态"的导向。
当前,中小企业正以"专精特新"为方向,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重构产业链、智能装备突破技术瓶颈、数字化转型优化运营、绿色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跨界融合开拓国际市场五大路径,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正确性,更为全球产业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政策引导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中小企业必将持续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中国经济在数字化转型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