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校企合作: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协同模式

发布日期:2025-09-24 | 作者:迈迪品牌战略咨询-小迪

更新时间:2025-09-25T01:56:45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已成为决定产业升级成效的核心要素。作为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的标杆企业,格力电器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起"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外部协同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这一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企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更探索出一条以人才链驱动创新链、支撑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政策引领:校企业协同的战略契合点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机制。格力电器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与全国30余所重点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智能制造人才联合培养方案》。通过设立"格力班""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载体,将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使人才培养方向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这种政策导向下的协同创新,确保了人才供给始终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目标。

机制创新:构建三维培养体系

在实践层面,格力电器首创"双导师制+项目制+轮岗制"三维培养模式。企业技术骨干与高校教师组成联合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参与真实科研项目;通过设立"智能装备研发""工业互联网优化"等12个专项课题组,让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轮岗机制则覆盖研发、生产、服务等全流程,培养既懂技术又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体系直接服务于企业关键技术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平台赋能: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格力电器投资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集成智能实验室、中试基地、创业孵化器等功能模块。平台引入华为鸿蒙系统、大疆无人机等前沿技术,构建起"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举办"格创杯"创新竞赛、行业技术论坛等活动,平台每年吸引超过2000名师生参与,催生专利技术150余项,其中30%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有效推动了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评价革新:建立动态质量监控体系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格力电器与高校联合开发"四维评价体系",从知识转化率、项目完成度、创新贡献度、职业发展力四个维度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追踪毕业生在企业的技术攻关表现、专利产出情况等核心指标,形成动态反馈机制。这种以高质量发展成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倒逼培养过程持续优化,确保人才输出始终契合产业发展需求。

品牌示范:引领行业协同新范式

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格力电器的校企合作模式已产生显著示范效应。通过输出课程开发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规范等12项企业标准,带动上下游300余家配套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这种"1+N"协同网络不仅提升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更构建起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人才生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格力电器的实践证明: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构建人才梯队,能够形成"需求导向-精准培养-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闭环机制。这种外部协同模式不仅破解了企业人才短缺的痛点,更通过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这一协同网络,必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加速跃升,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对此内容感兴趣?

希望与您深度交流。如需咨询或探讨,欢迎随时联系迈迪

小迪@迈迪品牌咨询

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