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交汇背景下,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国务院发布的《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要以"双轮驱动"模式构建绿色智能制造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为制造业转型指明方向,更要求企业在设备升级、能源管理、循环经济等领域形成协同创新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政策引领:构建高质量发展制度框架
《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确立了"三化两提升"的核心路径:通过设备更新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以清洁能源应用促进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产业集群智能化升级。方案特别强调,到2027年要实现绿色工厂产值占比超4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量化的制度保障。广汽集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广州建成全国首座"零碳原生"智造工厂,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年减碳3000吨,其ESG管理控制台与零碳3D可视化平台实现全流程碳数据追溯,年减碳超400吨,为行业树立了绿色转型标杆。
技术赋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内核
TCL科技在合肥投产的10MW/20MWh储能项目,通过智能能源协同调度和谷充峰放策略,年放电能力达1200万度电,显著优化用电成本。这一实践证明,绿色技术能够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提升。小米集团则通过分布式光伏电站降低传统能源依赖,其小米汽车工厂全屋顶安装的16.2MW光伏面板,不仅实现建筑节能目标,更将绿色能源理念融入智能制造全流程。这些案例表明,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循环经济: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吉利汽车构建的电池生态闭环体系,实现镍钴锰材料回收率超99%,锂回收率超85%,通过"回收-再生-制造"的全链路打通,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新模式。小米手环8采用100%可再生材料,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环保管理,而联想集团推出的全生命周期碳中和服务,覆盖多款产品,通过碳足迹认证与抵消实现"零碳"目标。这些实践表明,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数字化管理: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联想集团构建的"技术降碳-数字控碳-生态联碳"碳足迹管理体系,将产品碳管理从成本中心转化为竞争壁垒。其自主研发的碳足迹评价平台,利用AI、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有效支撑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评价。TCL科技的智能化监控平台,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能源使用效率提升20%以上。这些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不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更通过数据沉淀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基准线。
区域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TCL光伏科技在甘肃推进的户用分布式光伏业务,覆盖22个省市,服务超30万用户,通过"光伏+乡村振兴"模式,既助力生态宜居建设,又创造绿色发电收益。这种跨区域资源整合能力,展现制造业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灵活性与创新性。联想集团在武汉打造的零碳工厂,获得国内首张ICT产业零碳工厂证书,其"五位一体"零碳框架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推动区域产业链整体升级。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启程的关键节点,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升级范畴,成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通过政策引领、技术赋能、循环经济、数字化管理和区域协同五大维度的系统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在形成以绿色智能制造体系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这种转型不仅关乎环境效益,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绿色供应链实践,高质量发展必将展现出更强劲的韧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