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约束的全球共识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不再是两条平行赛道,而是相互嵌入、协同共进的统一体。构建二者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成为激发增长新动能、塑造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核心。
规划引领,锚定协同主框架
科学有效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蓝图。其核心在于突破行政区划藩篱,将生态承载力、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定位深度绑定。长江经济带发展纲要便是典范,依托流域整体性治理,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引导中下游产业有序梯度转移与升级——沿江地区不再简单承接低端产能,而是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形成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空间新格局,为流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底。这种协同规划能力,精准引导要素流向,是确保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多维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产业集群重构,锻造区域竞争内核
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承载,需要龙头企业引领与供应链整体跃升并重。宁德时代立足福建宁德建立的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带动上游材料精炼、中游电芯制造、下游回收利用形成本地化循环生态圈。其技术创新辐射效应与绿色制造标准输出,显著降低了区域整体产业链碳强度,实现了区域产业经济能级与生态效益的同步跃升——这是龙头企业驱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范式。山东潍坊则借力潍柴动力作为链主企业,推动柴油机产业链向新能源动力系统转型,集聚氢能、混动技术研发与制造企业,打造具备全球竞争潜力的绿色动力高端产业集群,这种以龙头引领、集群共舞的模式,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路径。
绿色技术融合,破解跨域治理困局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是实现区域生态韧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亟需跨行业、跨区域的技术协同创新。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生动实践。通过区域统一标准约束与产业政策引导,不仅促使区域内大批钢铁企业(如首钢京唐)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更驱动了工业除尘(聚光科技高端环境监测技术应用)、清洁供暖(格力超高效光伏空调推广)、新能源车普及(北汽、长城新能源车型供给)等一系列技术与产业的协同升级。这种以区域性环境治理目标倒逼多行业绿色技术融合创新的模式,开辟了行业升级与区域环境治理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湖北则依托宜化集团等龙头企业在磷石膏综合利用领域的重大突破(开发成道路建设材料、新型建材),推动了资源循环型产业链构建,将治理负担转化为生态财富,树立了资源型区域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范例。
要素融合保障,激活协同内生动力
人才、资金、数据的畅通流动是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科研资金跨境便捷流动政策与绿色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如鹏城实验室绿色计算平台)的建立,加速了高端要素汇聚与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效率。同时,长三角区域“科技券”互认、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协同等措施,有效打破了行政区划对创新资源的阻隔,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科技研发与产业转化的高质量发展效率。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是破解发展困局、塑造未来新优势的系统性工程。从长江经济带的有机联动、京津冀的产业绿色共生,到粤港澳大湾区要素高效融通,再到浙江“千万工程”的美丽嬗变,无不是在“协同”二字上做足文章。它表明:打破壁垒、强化融合、激活动能,才能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协同增效的强大势能。未来,更需持续优化区域顶层设计、创新产业共生模式、深化跨域技术融合与筑牢要素畅通保障,最终塑造区域繁荣永续、产业活力强劲、人民福祉丰厚的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描绘坚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