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深刻转变。国务院发布的《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要以绿色制造体系为支撑,通过全链条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更要求产业链各环节形成生态化协同机制,在技术创新、标准建设、资源循环等领域构建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政策引领:构建高质量发展制度框架
《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确立了"三化两提升"的核心路径:通过设备更新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以清洁能源应用促进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产业集群智能化升级。方案特别强调,到2027年要实现绿色工厂产值占比超4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量化的制度保障。
在地方实践层面,广州市通过《广州蓝皮书》提出"枢纽功能强化"战略,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突破口。广药集团等企业通过"政产学研医用金"六位一体联动机制,构建起覆盖成果转化、产业牵引、资本赋能的全链条支撑体系,这正是政策与产业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范例。
技术赋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内核
海尔集团打造的"6-Green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战略",通过光伏发电、海绵建筑、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等技术集成,实现年减碳3.22万吨。其土耳其工厂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实践,证明绿色技术能够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提升。这种技术赋能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
美的集团重庆基地的实践更具创新性,通过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实现年发电800万度,配合25项绿色工艺创新,使碳排放强度下降32.5%。该基地构建的"智能立体库+智慧物流"体系,将交付周期缩短30%,展现绿色技术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对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
产业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
在产业链协同层面,格力电器建立的再生资源基地实现年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300万台,通过塑料再生、金属回收等技术转化,形成"生产-回收-再生"的闭环生态。这种模式不仅减少电子垃圾污染4.2万吨,更通过碳账本系统实现全周期碳足迹追踪,为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数据化支撑体系。
海尔集团的创新更为前瞻,其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全球90万家企业,通过HOPE平台整合25万+专家资源,实现用户需求驱动的协同研发。这种生态化协同机制,使欧洲X11节能洗衣机能耗优于欧标60%,日本Freemo冰箱实现小空间适配设计,充分证明产业协同对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创造能力。
标准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的绿色低碳发展原则,与《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形成政策联动。通过制定能效标杆、碳排放核算等标准体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构建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及碳排放监测系统。这种标准先行策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语言和评价尺度。
在标准实践层面,海尔中德智慧园区通过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其构建的智慧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超80%。这种标准化管理不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更通过数据沉淀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基准线。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启程的关键节点,制造业绿色供应链构建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升级范畴,成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通过政策引领、技术赋能、产业协同、标准建设和循环经济五大维度的系统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在形成以绿色制造体系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这种转型不仅关乎环境效益,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绿色供应链实践,高质量发展必将展现出更强劲的韧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