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然而,区域间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差异显著,落实高质量发展目标需要精准施策,“一刀切”的普适性政策难以激发各地最大潜能。审视现状,部分区域面临瓶颈:东部沿海“创新天花板”待突破,核心技术攻坚与产业升级速度尚需提升;中西部承接转移与绿色发展面临人才、技术短板,新旧动能转换衔接不紧;东北及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深度不足,生态修复与新兴动能培育有待加强。政策供给必须深度适配区域禀赋与瓶颈差异,形成因地制宜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体系,方能释放全域潜能。
基于区域核心矛盾与比较优势,亟需实施差异化政策引导:
东部创新高地:聚力突破“卡脖子”,引领原始创新与全球竞争力
东部沿海及核心城市群,拥有密集的创新要素和成熟产业集群,政策焦点应置于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全球竞争“桥头堡”,以尖端突破支撑更高层面的高质量发展。
强化硬科技攻坚生态: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设立超大规模专项基金,支持华为、京东方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长周期(5-10年)、里程碑式的基础研究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新型资助模式,引导长期投入。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推行的“研审联动”模式,显著压缩了新药上市周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
深化开放协同机制:优化外籍顶尖科学家引进与居留便利,推动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平台的国际化运行与资源共享。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要素跨境流动试点,探索浦东、横琴等地的制度型开放新举措,以高水平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
构建世界级产业生态圈:以比亚迪等新能源企业集群为依托,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高度集聚与深度协同,打造不可替代的全球竞争优势。
中西部潜力腹地:立足绿色与承接,加速新动能规模集聚
中西部需把握东部产业溢出与绿色发展契机,政策重在为绿色产业、先进制造新节点提供最优发展环境,避免低效转移,培育规模化的高质量增长新支柱。
打造特色产业承接高地:针对性地优化用地、能源、物流等关键要素保障政策与成本结构。河南依托富士康等龙头企业,精准构建电子供应链本地生态体系,是其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一步。探索建设“产业转移精准匹配平台”,基于区域要素优势(如清洁能源、矿产)吸引头部项目落地。
绿色资源禀赋深度转化:在四川、云南、青海等可再生能源富集区,优先布局绿电就地消纳的高载能产业(如绿色低碳数据中心、绿色制氢材料),支持天齐锂业等企业深化绿色循环生产体系,以绿色制造驱动高质量发展。
升级区域赋能服务平台:增强核心节点城市(如武汉、成都、西安)的科技、金融、人才服务能力,建设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创新中心与成果转化平台。
东北及资源型地区:聚焦转型与生态,力促结构重塑与动能切换
东北等区域需破解转型深层次难题,政策关键在于为传统支柱“延链升级”和新兴动能“破土生长”提供定制化支持,同时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图景,必然是“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区域新格局。东部锐意攻关全球制高点,中西部绿色集群活力迸发,东北转型生机重现,这需要区域差异化政策精准滴灌、系统布局。唯有深刻把握区域特性,实施定制化引导与赋能,方能最充分激发每一片国土蕴藏的高质量发展势能,共同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坚实深厚的区域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