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绿色转型的双重浪潮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的核心引擎。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技术突破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可持续发展目标则为科技创新指明了绿色化、低碳化的方向。两者的协同,既需要政策体系的引导,更依赖企业实践的创新与产业链的深度整合。
政策协同:构建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
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协同。例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并要求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这一政策将高质量发展要求嵌入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要求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同时满足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具体实施层面,多地政府推出“揭榜挂帅”机制,例如江苏省对“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直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技术创新:美的集团的智能工厂实践
技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美的集团通过“数字孪生+AI”技术重构生产流程,实现从订单到交付的全链路智能化。其位于佛山的智能工厂通过5G网络连接设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并通过AI算法优化生产节拍,使单条产线效率提升30%。在绿色制造领域,美的研发的“碳足迹追溯系统”可精准计算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例如某款空调的碳足迹数据已接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为消费者提供“碳积分”凭证。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更通过供应链管理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减排。
产业协同:宁德时代的绿色供应链实践
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需要全产业链的参与。宁德时代通过构建“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绿色升级。在生产端,宁德时代研发的“超高速挤压成型技术”将电池极片制造效率提升,同时通过“零碳工厂”标准要求供应商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其四川宜宾工厂通过自建光伏电站和购买绿电,实现运营碳排放归零,并带动周边30家供应商完成绿色认证。在回收端,宁德时代建立的“电池银行”通过梯次利用和再生技术,使退役电池回收利用率达98%,年减少碳排放。这种全链条的绿色升级,既保障了电池性能与用户体验,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协同机制的未来挑战与应对
尽管协同机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应对技术成本、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挑战。例如,中小企业在绿色转型中面临资金与技术壁垒,需通过政策补贴、产学研合作等方式降低转型成本。同时,需加强国际标准对接,避免贸易壁垒对绿色产业链的影响。例如,中兴通讯在国际化布局中,需同时满足国内“双碳”目标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要求,通过建立全球碳排放管理体系,确保合规性与竞争力。
结语
科技创新是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的动力源泉。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和市场驱动,美的集团、宁德时代、海尔、中兴通讯等企业已探索出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全行业共识,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协同机制从单一企业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延伸,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赢发展。这一进程不仅需要企业的主动作为,更依赖政府、社会与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共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