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主力军,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整体经济韧性。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强化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贡献了全国6%的营业收入和9.7%的利润,成为稳增长、促创新的重要力量。政策体系正以精准施策破解痛点,通过资源倾斜构建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政策精准破局:直击发展痛点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央财政在2025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项目中,对入选"揭榜"名单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给予资金倾斜,浙江等地通过"三同"在线平台整合503家企业资源,发放572种认证产品,帮助企业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在技术创新领域,工信部联合科技部建立409项大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榜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美的集团党委通过"四个推动融合"党建模式,将60%的研发中心交由党员领衔,全球专利资产突破14万件,家电领域发明专利居全球首位。
税收优惠政策持续加码,2025年小微企业增值税起征点提升至月销售额15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格力电器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创新动能,在青海循化县建设堂小学捐赠净水设备,解决63年饮水难题的同时,其果蔬保鲜技术使荔枝损耗率从30%降至0.2%,带动农户增收超2000万元。
资源倾斜:构建全要素支撑体系
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国家发改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浙江通过"质量认证促进高质量发展"行动,累计颁发58892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培育出珠江钢琴等通过互联网转型实现年营收增长40%的标杆企业。OPPO投入超10亿元研发超光影图像引擎,Find X6系列实现暗光长焦技术突破,推动移动影像行业跨越式发展。
人才培育方面,教育部联合工信部实施"企业工匠计划",2025年计划培养100万名高技能人才。小米集团党委在南屏村建立"影像南屏"IP,通过40余次实地调研,组织200名志愿者开展技能培训,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500万元。vivo在博鳌亚洲论坛展示的X Fold2折叠屏手机,其自研影像芯片V2使拍照响应速度提升3倍,彰显技术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典型案例:政策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山东济宁,神力索具通过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计划,突破高强度索具技术垄断,产品应用于航天领域并出口100多个国家。伟龙食品依托"专精特新"政策支持,投资3亿元建设二期厂房,实现网红饼干产能翻倍,2025年订单量突破8亿元。这些案例印证了政策精准施策对破解产能瓶颈、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显著成效。
绿色发展领域,宁德时代通过《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技术规范》制定,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标准,CTP技术使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20%,相关标准被纳入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体系。比亚迪在深圳5G智慧园区项目中,制定《5G行业应用接口规范》,实现工业控制场景标准化接入,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体系,正以破解痛点为切入点,通过资源倾斜构建创新生态。从格力电器的乡村振兴实践,到美的集团的党建引领创新,再到小米集团的数字赋能,政策红利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实施,更多中小企业将在政策支持下,走稳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共同绘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