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交汇点上,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已成为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的关键保障。政策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创新与资源调配,既为企业指明转型方向,又通过具体措施降低转型成本,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赢发展。
政策协同:构建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政府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深度融合。例如,《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并要求重点行业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这一政策将高质量发展要求嵌入能源结构调整的全过程,要求企业在能源替代、技术升级中同时满足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益。在具体实施层面,财政部联合税务总局推出《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对符合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给予即征即退优惠,直接激励企业参与循环经济。例如,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政策支持,年处理废旧电池超10万吨,其中98%的金属材料实现再生利用,既减少了矿产开采压力,又降低了碳排放。
财政支持:定向补贴与专项基金的精准投放
财政政策是推动协同机制的重要抓手。中央财政设立“工业领域碳达峰专项资金”,对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额20%的补贴。例如,长城汽车通过申请专项资金,投入研发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其欧拉品牌新能源汽车因符合政策导向,年销量突破20万辆,带动全产业链减排。在地方层面,山东省设立“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支持氢能源、储能技术等领域的创新项目。例如,东岳集团通过基金支持,突破质子交换膜技术瓶颈,其生产的氢燃料电池膜已实现国产化替代,年产能达百万平方米,支撑了氢能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税收优惠:激励企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
税收政策通过经济杠杆引导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环保税法实施“多排多缴、少排少缴”的差别化税率,对碳排放强度低于行业均值的企业给予50%减免。例如,海螺水泥通过优化生产工艺,使吨水泥碳排放量降低,年享受税收优惠超亿元,反哺于超细粉磨技术、碳捕获技术的研发。在增值税领域,企业购进节能设备可一次性抵扣进项税额,激励TCL科技集团投入采购光伏组件、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其合肥基地通过光伏发电满足全厂40%用电需求,年减少标准煤消耗。
协同机制的未来挑战与应对
尽管政策体系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应对区域发展不均衡、中小企业转型困难等挑战。例如,西部地区因能源结构偏煤,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需通过转移支付、东西部协作等机制平衡发展。同时,需加强国际政策对接,避免贸易壁垒对绿色产业链的影响。例如,中兴通讯在国际化布局中,需同时满足国内“双碳”目标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要求,通过建立全球碳排放管理体系,确保合规性与竞争力。
结语
政策支持体系是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的核心保障。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效应,推动协同机制从单一行业向全经济体系延伸,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这一进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制度创新,更依赖企业的主动作为与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