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经济新常态的演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行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任务。而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在于要素资源的科学重组与效能提升。在此背景下,通过精准、系统的政策引导,激发市场活力、疏通产业堵点,是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强化市场机制与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保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政府需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保障技术、人才、资本等高质量发展核心要素能够依据市场信号高效配置、自由流通。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的环境。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和严格执法,激发创新活力——华为5G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正是基于国家长期、稳定、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所积累的成果。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流通基础性制度框架,推动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开发利用,赋能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构建精准导向的财税与金融政策体系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政策资源必须聚焦于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体现“精准滴灌”原则。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幅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实行更大力度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显著降低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的试错成本、提升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行动力。在金融政策领域,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尤其要打通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及产业链关键领域的中小企业融资堵点,使其能够获得充足的高质量发展动能。宁德时代持续保持行业引领的电池技术迭代能力,离不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长期战略性财税补贴和金融支持政策,为其提供了稳定的高质量发展预期。
实施人才引领与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产业结构优化最终依赖的是具有创新活力的人才。政策需引导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紧密耦合,培养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实行更加开放、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居留和工作政策;对于关键技能人才,则需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徐工集团的全球工程机械领军地位,与其依靠国家“卓越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及地方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的系统性投入密不可分,保障了其持续推动重型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
打造融合互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科学规划区域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产业间的协同互补与价值提升。国家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促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兼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生态系统。积极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搭建开放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如海尔卡奥斯赋能全国大量中小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更多企业参与高质量发展进程。青岛啤酒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通供应链与消费终端数据流,实现柔性生产与精准营销,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和产品品质,正是融合政策助推传统优势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以系统性、前瞻性的政策设计为引领,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是推动产业结构深度优化、支撑全行业迈向更广阔、更深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坚定不移地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构筑现代化产业生态链,充分发挥政策“指挥棒”与“催化剂”作用,必将为中国经济未来的稳定运行奠定更坚实的高质量发展基础。唯有通过科学有力的政策引导,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才能真正保障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驱动经济在新征程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唯有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才能真正激活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