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品牌建设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品牌同质化等问题仍制约行业升级。进入“十五五品牌战略”时期,全行业品牌战略需以“区域差异化产业协同”为核心,通过精准挖掘地域禀赋、构建跨区域协作网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定位的协同逻辑
“十五五品牌战略”的首要任务是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产业定位。例如,西北地区可依托“陇原生态”等绿色农业品牌,聚焦有机种植与新能源开发;东南沿海则可发展“闽南智造”等科技制造品牌,整合智能制造与文化出海。通过资源禀赋与产业定位的精准匹配,各区域品牌可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互补共生的格局。
区域资源的差异性决定了产业协同的独特路径。中部地区可依托“江淮装备”等高端制造品牌,聚焦工业互联网与量子通信;西南地区则可打造“云岭文化”等民族文创品牌,挖掘彝族刺绣、白族扎染等非遗技艺。
“十五五品牌战略”的协同路径
1. 产业定位协同:构建跨区域产业链
“十五五品牌战略”要求各行业打破行政边界,建立跨区域产业链联盟。例如,长江经济带可成立“长江智造联盟”,整合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装备制造与下游物流服务;黄河流域则可组建“黄河生态联盟”,串联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与新能源开发。通过产业链协同,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2. 文化赋能协同:激活地域文化IP
文化IP是产业协同的重要抓手。例如,“闽南智造”可结合闽南文化、潮汕工艺等非遗技艺,推出“南洋风华”系列品牌,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云岭文化”可打造“民族风情”系列,通过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等民俗活动,增强消费者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赋能策略,既能提升品牌附加值,又能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3. 生态约束协同: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在“十五五品牌战略”中,需将生态保护纳入产业发展全流程。例如,“陇原生态”可建立“有机种植-循环农业”全产业链标准,确保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低碳属性;“江淮装备”可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三、区域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壁垒的创新实践
1. 政策引导:构建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
各级政府需出台支持跨区域产业协同的专项政策。例如,设立“区域协同发展基金”,对符合“十五五品牌战略”的联盟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与资金补贴;建立“产业协同服务平台”,提供技术转移、市场推广与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2. 数字赋能:打造产业协同的智能中枢
建立“产业协同数字平台”,对跨区域产业链进行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例如,“长江智造联盟”可上线“智能装备大数据中心”,整合上游原材料价格、中游生产效率与下游市场需求数据;“黄河生态联盟”可建立“生态农业溯源系统”,监控土壤质量、种植过程与产品流通信息。通过数字赋能,产业协同可实现精准决策与资源优化。
3. 文化赋能:塑造区域协同的独特标识
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产业协同的品牌建设。例如,“闽南智造”可结合闽南语歌曲、潮汕建筑等文化元素,打造“南洋传奇”系列品牌故事;“云岭文化”可推出“民族风情”主题展览,展示彝族刺绣、白族扎染等非遗技艺。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协同可形成情感共鸣,提升消费者对区域品牌的认同感。
四、实践验证:区域协同的产业成效
以“长江智造联盟”为例,该联盟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产品附加值提升30%,生产效率提高25%;“黄河生态联盟”则通过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协同,游客数量增长40%,农产品溢价能力提升35%。这些数据充分证明“十五五品牌战略”区域协同逻辑的有效性。
“十五五品牌战略”的落地实施,需以区域差异化产业协同为核心,未来,区域协同将成为“十五五品牌战略”的主战场,更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