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十五五品牌战略”成为全行业突破国际竞争壁垒、塑造全球影响力的核心抓手。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品牌建设需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深度融合,而“十五五”期间,这一战略将进一步聚焦“政策协同、数据赋能、生态共建”三大方向,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体系。本文结合政策导向与行业实践,探析全行业如何以“十五五品牌战略”为指引,制定应对国际竞争的关键策略。
一、政策协同:构建品牌战略的顶层设计
“十五五品牌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强化政策驱动,将品牌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国务院《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提出,企业需围绕“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四大目标,制定差异化品牌战略。例如,海尔在“十五五”期间将聚焦智能家居领域,通过政策支持下的技术攻关,提升品牌在全球家电市场的领导地位;吉利汽车依托“双碳”目标政策,加速新能源车型研发,巩固其在绿色出行领域的品牌优势。
二、数据赋能:量化品牌价值的评估体系
在“十五五品牌战略”框架下,数据已成为品牌价值评估的核心要素。企业需构建涵盖财务、市场、消费者、数字及社会价值的五维模型,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品牌价值的动态管理。例如,美的通过社交媒体情感分析,监测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评价,及时调整产品功能与品牌传播策略;蒙牛利用区块链技术溯源乳制品生产数据,提升ESG评级,增强国际资本市场的品牌信任度。
三、科技创新:重塑品牌竞争力的核心引擎
“十五五品牌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关键。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品牌技术护城河。例如,中芯国际在芯片制造领域持续攻关,通过14纳米制程工艺的量产,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提升品牌在半导体行业的地位;商飞通过C919大飞机的自主研发,打破波音、空客垄断,彰显中国航空品牌的创新实力。
四、全球化布局:拓展品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十五五品牌战略”要求企业以“全球视野+本土化运营”推进品牌国际化。海尔通过“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在海外建立研发、制造、营销中心,使品牌在欧美市场的认知度提升;传音控股针对非洲市场开发深肤色拍照技术,成为非洲手机市场的领导者,品牌占有率超过40%。
全球化布局还需注重文化融合。李宁通过“中国风”设计元素与国际潮流结合,推出“悟道”系列,在纽约时装周引发关注,成功塑造“国潮”品牌形象;故宫博物院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消费品,使品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独特地位。
五、挑战与对策:突破国际竞争的瓶颈
尽管“十五五品牌战略”为全行业指明方向,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封锁、市场准入、文化差异等挑战。例如,部分国家通过技术壁垒限制中国品牌进入,需通过加强自主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应对;海外市场的文化差异要求企业深化本土化运营,如海底捞在海外门店推出符合当地口味的火锅底料,提升品牌接受度。
对策方面,企业需建立全球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数据监测实时调整市场策略;政府需完善品牌出海支持政策,如提供出口信贷、税收优惠等,降低企业国际化成本。
结语
“十五五品牌战略”是全行业应对国际竞争的关键策略,通过政策协同、数据赋能、科技创新、全球化布局与生态协同,企业可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体系。这一进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战略定力,更需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发力。正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所强调,品牌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而“十五五品牌战略”期间,掌握品牌战略主动权的企业,必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