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十五五”期间全行业品牌战略:国际竞争环境下的策略调整思路

发布日期:2025-09-24 | 作者:迈迪品牌战略咨询-小迪

更新时间:2025-10-09T02:07:08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十五五品牌战略”成为全行业应对国际竞争、实现品牌突围的核心纲领。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品牌建设需与“双循环”战略深度融合,而“十五五”期间,这一战略将进一步聚焦“政策适配、技术突破、模式创新”三大维度,推动品牌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引领”转型。本文结合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探讨全行业如何以“十五五品牌战略”为指引,调整国际竞争环境下的策略路径。

一、政策适配:构建品牌战略的合规性框架

“十五五品牌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强化政策适配能力,确保品牌发展符合国际规则与国内政策导向。例如,格力电器在“十五五”期间将聚焦绿色制造领域,通过符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低碳技术,提升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准入优势;吉利汽车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加速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巩固其在全球新能源赛道的合规竞争力。

二、技术突破:重塑品牌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十五五品牌战略”强调,核心技术突破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关键。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品牌技术护城河。例如,中芯国际在芯片制造领域持续攻关,通过14纳米制程工艺的量产,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提升品牌在半导体行业的地位;商飞通过C919大飞机的自主研发,打破波音、空客垄断,彰显中国航空品牌的创新实力。

三、模式创新:拓展品牌价值的实现路径

“十五五品牌战略”要求企业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商业模式,通过服务化、平台化、生态化转型,拓展品牌价值的实现路径。例如,海尔通过“场景品牌”战略,将家电产品升级为智慧生活解决方案,使品牌从“硬件供应商”转型为“生活服务商”;小米通过“硬件+软件+服务”的生态链模式,孵化超过百家生态企业,形成品牌协同效应。

四、文化赋能:构建品牌认同的情感纽带

“十五五品牌战略”强调,文化赋能是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企业需通过文化符号创新、跨文化传播与本土化适配,构建与目标市场的情感共鸣。例如,李宁通过“中国风”设计元素与国际潮流结合,推出“悟道”系列,在纽约时装周引发关注,成功塑造“国潮”品牌形象;故宫博物院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消费品,使品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独特地位。

文化赋能还体现在跨文化传播上。字节跳动通过TikTok的“全球本土化”内容策略,既保留核心算法推荐逻辑,又适配不同国家的文化偏好,使品牌成为全球青年文化的“连接器”;腾讯通过“王者荣耀”海外版,将中国神话元素与全球流行文化融合,提升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文化认同感。

五、生态协同:构建品牌发展的共生网络

“十五五品牌战略”倡导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品牌生态联盟,通过资源整合与能力互补,形成品牌发展的共生网络。例如,华为与汽车企业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通过生态共建扩大品牌影响力;宁德时代与全球车企建立电池供应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共享与标准互通,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地位。

结语

“十五五品牌战略”是全行业应对国际竞争的核心策略,通过政策适配、技术突破、模式创新、文化赋能与生态协同,企业可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体系。这一进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战略定力,更需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发力。正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所强调,品牌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而“十五五品牌战略”期间,掌握品牌战略主动权的企业,必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对此内容感兴趣?

希望与您深度交流。如需咨询或探讨,欢迎随时联系迈迪

小迪@迈迪品牌咨询

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