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今天,用户对产品的期待已超越“能用”,更追求“好用”甚至“有情感共鸣”。产品核心价值的呈现方式,正从单一的功能描述转向多元的情感连接。如何通过产品营销实现这种转变?本文以戴森吹风机、褚橙、三顿半咖啡等品牌为例,探讨功能可视化、情感共鸣、场景化营销等多元路径。
一、功能可视化:让技术“看得见”
功能是产品的基础,但用户往往难以理解技术参数。产品营销需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直观体验。戴森吹风机通过“高速数码马达”技术实现“快速干发不伤发”,其产品营销以“3倍气流”“智能温控”等实验室数据为支撑,结合用户测评视频,直观展示“1分钟速干”的效果。这种技术可视化策略,让用户从“知道技术”到“感知价值”,将功能优势转化为购买理由。
类似案例还有小米空调。其“自研压缩机”技术通过“30秒速冷”的实测数据,结合“让每个人享受科技的乐趣”的slogan,将技术参数转化为“夏天回家即享清凉”的用户利益点。产品营销的关键在于用用户语言翻译技术,让功能从“说明书”走向“体验场景”。
二、情感共鸣:赋予功能以温度
情感是产品价值的升华。当功能满足基本需求后,情感连接能创造差异化记忆。褚橙通过“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的品牌故事,将“励志橙”转化为情感符号。其产品营销以褚时健的人生经历为背书,让橙子从水果升级为“精神礼物”。这种策略让褚橙在竞争激烈的柑橘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高端礼品市场的代表。
三顿半咖啡则通过“返航计划”回收咖啡空罐,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营销。用户每参与一次“返航”,不仅能兑换新品,更能获得“为地球做贡献”的情感满足。这种价值观营销不仅强化了差异化价值,更建立了品牌与用户的情感纽带。
三、场景化营销:让价值融入生活
用户需求往往与特定场景绑定。产品营销需将功能与场景结合,创造“刚好需要”的体验。至本卸妆膏针对打工人“求职焦虑”的痛点,在地铁站投放“产品简历”广告,用“真的会卸”谐音梗强化清洁力,将卸妆需求与求职场景结合。这种场景化营销不仅降低了用户决策成本,更通过幽默感引发情感共鸣,实现了低成本高互动传播。
瑞幸咖啡与茅台联名推出“酱香拿铁”,则是场景化营销的典型案例。通过“国民级破圈”策略,瑞幸将咖啡与白酒两种看似无关的品类结合,创造了“年轻化+传统”的新场景。其产品营销以“早C晚A”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吸引既需要提神又追求新奇的年轻用户。
四、动态叙事:让价值持续生长
产品核心价值的呈现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需要持续叙事。飞鹤奶粉通过“家乡宝贝请上车”公益助农行动,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定位延伸至社会责任领域,提升品牌温度;小米SU7上市后,根据用户口碑调整生产节奏,将全年目标提升至13万台,并通过社交媒体持续输出“车主故事”,强化情感连接。
这种动态叙事的关键在于建立“价值-反馈-迭代”闭环。例如,至本卸妆膏根据用户“希望更温和”的反馈,推出“舒缓版”产品线;农夫山泉通过监测“天然水源地”的消费者认知度,持续优化广告视觉,让“天然”差异更深入人心。
结语:产品营销是价值呈现的导演
从功能可视化到情感共鸣,从场景化营销到动态叙事,产品核心价值的多元呈现方式离不开产品营销的精准策划。戴森、褚橙、三顿半等品牌的成功,在于它们通过技术可视化、情感连接、场景融合和持续叙事,将产品从“工具”升级为“伙伴”。在这个过程中,产品营销不仅是策略的执行,更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持续响应。未来,品牌需更注重价值的“多元呈现”,通过功能、情感、场景的立体化表达,方能在用户心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