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常陷入两难困境:既要完成季度销售指标,又要为品牌积累长期价值。这种平衡并非取舍的艺术,而是战略协同的智慧。以花西子为例,其产品线明确区分为“销量产品”(如空气蜜粉)与“品牌产品”(苗银礼盒),前者保障短期现金流,后者通过文化设计强化“东方彩妆”的品牌定位,实现产品营销与品牌资产的双向赋能。
一、平衡的理论基础:心智爬升与行为链路的融合
品牌建设本质是消费者“心智爬升”的过程,涵盖认知、信任到忠诚的递进;而短期产品营销聚焦于“行为链路”,从触达到转化的效率优化。二者需统一于用户价值。
•心理易得性理论:长期品牌投入(如LinkedIn内容营销)使品牌在购买场景中成为首选,短期促销转化效率可提升2.2倍。
•资源分配黄金比例:60%资源用于品牌建设,40%用于销售激活,形成可持续增长模型。
二、品牌战略框架:定位一致性与行动差异化
品牌定位是平衡的核心锚点。三顿半的产品线架构即印证此逻辑:基础冻干咖啡粉满足高频消费需求,而限量联名款则通过设计语言传递“探索风味”的品牌理念,使每次产品营销都强化品牌认知。
观夏的实践更具启发性:其内容团队将门店施工过程拍摄为纪录片,既为开业活动引流(短期销售),又以情感叙事塑造“东方香氛文化守护者”形象(长期建设)。这种“自私的品牌行动”要求品牌活动拒绝销售KPI绑架,例如选择代言人应侧重气质契合而非带货数据。
三、产品营销策略:从细分到协同
短期产品营销需在战术层面对品牌战略形成支撑:
1.产品设定双轨制:如喜茶区分走量款(多肉葡萄)与品牌款(在地化空间设计),后者虽不直接冲销量,却通过场景体验建立溢价能力。
2.促销活动植入品牌基因:李佳琦直播带货花西子时,强调雕花工艺与文化渊源,使折扣行为转化为品牌教育。
3.渠道创新与价值观统一:素然集团旗下品牌ZUGZUG用展览、杂志等“非卖品”传递“生活创造力”理念,反哺实体服装销售。
四、实施路径:数据驱动与组织保障
企业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量化指标融合:将品牌健康度(NPS、召回率)与销售指标(转化率、客单价)同步考核。
•敏捷迭代机制:初期品牌(1-10阶段)可侧重带货型产品营销,但需确保视觉规范、卖点描述符合品牌定位;成熟期(10-100阶段)需设立独立品牌预算。
•供应链反哺品牌承诺:避免过度包装研发能力,若依赖代工厂则改用“严选品质”等真实主张,防止产品营销承诺与交付能力脱节。
结语:平衡的本质是价值共生
短期产品营销如同浪花,为船只提供即时动力;长期品牌建设则是洋流,决定航向与续航力。花西子借非遗工艺在折扣战中维持溢价,观夏用内容资产抵御流量波动,皆因深谙一个真理:所有销售都是品牌的即时验证,所有品牌行动都应为未来销售铺路。唯有将产品营销纳入品牌叙事体系,方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让每一次交易都成为品牌资产的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