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过载的市场环境中,产品核心价值的清晰传递已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精准提炼价值,更需通过产品营销策略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利益点。本文以飞鹤奶粉、小米SU7、至本卸妆膏等品牌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产品营销实现价值的高效传递。
用户洞察:产品营销的起点
产品营销的第一步是深入理解用户需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奶粉陷入信任危机,飞鹤奶粉通过58年专注中国人体质研究,捕捉到“中国宝宝需要更适合自身体质的奶粉”这一核心痛点。其产品营销策略并未停留在“安全”“营养”等泛化表述,而是通过“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精准定位,将用户对国产奶粉的疑虑转化为对本土品牌的信任。这种以用户洞察为基础的产品营销,让飞鹤奶粉在洋品牌垄断的市场中突围,成为国产奶粉的代表。
价值提炼:从功能到情感的跨越
产品核心价值的传递需超越物理功能,触及用户情感。小米SU7在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时,并未单纯强调技术参数,而是通过雷军“亲自为车主开车门”的仪式感,将“高端科技”与“亲民形象”结合。其产品营销策略通过“性价比”与“高端感”的矛盾统一,解决了用户对“新能源车是否可靠”的隐性担忧。这种情感化价值提炼,让小米SU7的产品价值超越了交通工具的属性,成为用户身份认同的象征。
至本卸妆膏的案例更具创新性。针对打工人“求职焦虑”的痛点,至本在地铁站投放“产品简历”广告,用“真的会卸”谐音梗强化清洁力,将卸妆需求与求职场景结合。这种场景化价值提炼不仅降低了用户决策成本,更通过幽默感引发情感共鸣,实现了低成本高互动传播。
传播渠道:精准触达与破圈效应
产品营销的核心在于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飞鹤奶粉通过“58年专注中国人体质研究”“一年超1亿次被妈妈选择”等信任状,在母婴社区、线下门店等渠道传递“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核心卖点;小米SU7则通过发布会悬念制造、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将“性价比”与“高端科技”结合,突破市场认知;至本则利用地铁广告的高客流量,将产品功能转化为求职场景的解决方案。这些案例的共性在于:产品营销需根据目标用户画像选择渠道,并通过可感知的利益点触达用户。
此外,跨界联名也是产品营销的重要手段。瑞幸咖啡与茅台联名推出“酱香拿铁”,通过“国民级破圈”实现年轻化转型;饿了么在春节期间采用“祝你过年不用饿了么”的反套路广告,将品牌信息后置,优先满足用户情感需求。这些策略表明,产品营销需突破传统渠道,通过跨界联名、情感共鸣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
持续优化:价值传递的动态调整
产品营销并非一次性行为,而是需要持续迭代。小米SU7上市后,通过用户口碑与交付数据持续优化产品,将全年目标提升至13万台;飞鹤奶粉通过“家乡宝贝请上车”公益助农行动,将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结合,提升品牌温度。这些案例说明,产品营销需通过用户反馈、销售数据、社会责任延伸等方式,不断完善产品价值,形成“价值-认可-再价值”的良性循环。
结语:产品营销是价值传递的桥梁
从用户洞察到价值提炼,从传播渠道到持续优化,产品营销扮演着连接用户与品牌的桥梁角色。飞鹤奶粉、小米SU7、至本等品牌的成功,在于它们通过精准的用户洞察、情感化的价值提炼、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动态化的持续优化,将产品核心价值清晰传递给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产品营销不仅是策略的执行,更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持续响应。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更注重产品营销的创新与迭代,方能在用户心中占据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