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日益聚焦于技术创新与高附加值产品迭代,技能密集型“新品类创建”成为企业抢占市场的核心战略。然而,新品类创建高度依赖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亟需职业教育政策与产业需求深度匹配。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策系统性重构职业教育体系,为新品类创建提供人才支撑,其路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政策精准锚定产业前沿,为新品类创建铺就人才基石
国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对接新质生产力需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专业。郑州率先响应,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并首创“技师纳入人才政策”,企业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可比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职称待遇,直接服务于本地企业的技术升级与新品类研发。
更深层的政策突破在于打破“校热企冷”困局。国家八部门联合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计划,通过税收优惠、专项债支持等组合激励,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办学。例如,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与一汽共建实训基地,学生直接参与智能驾驶系统等新品类开发项目,实现“入学即入岗”。
二、产教融合重构培养模式,打通新品类创建能力供给链
职业教育正从“学科导向”转向“能力本位”。福建提出“五金”建设标准——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师资、金基地”,要求课程依据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如航空产业聚集区的院校将飞机维修实操转化为教学模块,学生直接参与国产大飞机零部件创新改进,推动新品类创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数字化与绿色化成为融合新方向。广东机械技师学院与西门子共建智能车间,学生操作工业4.0系统完成精密制造实训;包头市将“无人机驾驶”“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纳入补贴培训目录,2023年培养2600余名数字工匠,支撑当地能源装备企业开发低碳新品类。
三、企业实践印证:人才匹配加速新品类商业化进程
头部企业已构建“人才—研发—市场”闭环。比亚迪依托深圳技师学院定向班,学生参与刀片电池工艺优化,缩短新品类研发周期30%;格力电器与珠海职院共建设计中心,将空调静音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反哺新一代节能产品迭代。
中小企业借力政策突破资源瓶颈。山东五莲县农机企业联合职校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学生参与研发的“耐颠簸线路安装工艺”应用于智能收割机,推动传统农机向智慧农业装备升级。地方政府同步将此类项目纳入专项债支持范围,降低企业新品类创建风险。
---
结语:协同进化方能赢得未来
政策赋能下,职业教育与新品类创建正形成“双向奔赴”格局:郑州设立“工匠日”弘扬技能创新文化,国家推动职普融通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企业以实训基地为孵化器加速技术转化。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职业院校—企业研发”三元联动,让技能人才真正成为新品类创建的引擎,而非瓶颈。唯有如此,“中国智造”方能在全球价值链中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