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新品类研发投入的优化方向

发布日期:2025-08-23 | 作者:迈迪品牌战略咨询-小迪

更新时间:2025-08-25T01:45:24

——以财税金融协同驱动产业变革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新品类创建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我国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的系统性集成,为企业在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新品类创建注入强劲动能。本文结合政策实践与典型案例,探讨研发投入优化的关键路径。

一、强化资金保障,破解新品类创建瓶颈

新品类创建往往面临研发周期长、早期投入高的瓶颈。对此,中央与地方财政通过三类机制破解:

1. 专项基金精准滴灌

如天津投入600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现代中药新质生产力创新工程”,培育高价值中药大品种群;太仓市设立总规模7.02亿元的娄城人才科技基金、智汇科创基金,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领域的新技术孵化。

2. 贴息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扩容科技创新再贷款规模至8000亿—1万亿元,并降低利率,定向支持新品类创建企业。浙江创新开发“概念验证贷”“中试贷”等产品,解决实验室成果到量产的关键资金缺口。

3. 风险补偿机制兜底创新

天津推出全国首单“区块链存证+商业秘密保险”,为天开园企业核心数据护航;陕西设立8亿元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资金,对科技贷款给予50%风险分担。

此类政策显著降低企业研发不确定性,2025年一季度全国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达2883亿元,同比增长20%。

二、优化税制设计,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税收优惠通过降低研发成本,直接激励新品类创建:

• 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升级

如天津天航智远科技有限公司三年享受研发加计扣除近1500万元,推动多款无人机新机型落地。2024年全国因加计扣除政策减税达8069亿元,覆盖企业创新全生命周期。

• 技术入股递延纳税

天津德新航空通过递延纳税政策,缓解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产生的个税压力,加速航空模拟仿真设备产业化。

• 差异化税率引导资源流动

浙江对研发费用占比超3%且年增20%的品牌企业(如万事利集团)按比例给予财政奖励,推动其首创AIGC设计大模型,将丝巾设计周期从5天缩短至秒级。

三、构建“三链融合”生态,加速成果转化

新品类创建需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堵点:

• 平台载体支撑

太仓建成10家大院大所和41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行“科技创新券”补贴技术服务购买;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实现“楼上研发、楼下转化”的垂直协同。

• 金融工具协同

浙江建立“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机制,推动银行联合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天津作为并购贷款试点城市,将贷款期限从7年延至10年,支持西青区农学院“津柳早红桃”等农业新品类创建。

• 标准与品牌赋能

浙江建立“浙江精品”梯度培育机制,引导万事利、吉利等企业对标国际认证,强化新品类创建的市场竞争力。

四、未来优化方向:聚焦三大关键领域

1. 动态调整税收优惠体系

针对新品类创建中的基础研究投入(如超1000万元项目),可提高加计扣除比例至200%。

2. 扩大政府采购首购应用

落实首台(套)装备保险补偿政策,为如徐工新能源装载机、C919大飞机等新品类创建提供应用场景。

3. 培育“耐心资本”生态

参考天津海河产业基金改革:提高并购基金出资比例至50%,取消返投地域限制,延长存续期限,强化对长期技术突破的支撑。

结语

新品类创建是产业变革的破局点,而政策协同是核心助推器。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财政精准投入、税收动态激励、金融全周期覆盖的“三位一体”支持体系,推动更多如天航智远无人机、万事利AI丝绸、德新航空装备等标杆案例涌现,最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与全球价值链攀升。

---

对此内容感兴趣?

希望与您深度交流。如需咨询或探讨,欢迎随时联系迈迪

小迪@迈迪品牌咨询

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