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浪潮下,资源型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跃升的关键变革。新品类创建成为破解高能耗、低附加值困境的核心路径。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链重构,一批领军企业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绿色竞争力,重塑行业发展逻辑。
一、技术驱动:绿色科技赋能新品类创建
技术突破是资源型企业开辟高附加值赛道的核心引擎。永荣锦江以废旧纺织品为原料,联合意大利兰蒂奇集团开发“爱赛纶”再生尼龙纤维,通过超临界分离技术实现“垃圾到高端成衣”的蜕变,每吨产品减排二氧化碳3吨,获GRS、EPD国际认证,成为纺织行业绿色新品类创建的标杆。
在能源领域,平煤神马集团投入十年攻关,突破尼龙66关键原料己二腈的制备技术,建成10万吨/年艾斯安装置。该技术成本比进口低30%,推动尼龙66产能提升50%,年节约成本超5亿元,实现从基础原料到高端材料的新品类创建。半导体材料方面,其子公司中宜创芯将碳化硅粉体纯度提升至8N8(99.9999998%),登顶全球最高水平,为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提供节能40%的核心材料,完成从煤炭到半导体粉体的颠覆性新品类创建。
二、产业链延伸:从资源依赖到价值闭环
资源型企业通过纵向整合,将单一资源转化为多层次价值链。内蒙古东景生物以焦炭和石灰石为起点,构建“焦炭→电石→BDO→可降解塑料/氨纶/锂电池溶剂”的产业链,推动煤炭由“黑”变“绿”。乌海市借此形成216万吨可降解材料产能,打造出“BDO—生物降解聚酯”等新品类创建矩阵,破解白色污染难题。
中景石化在福州打造全球唯一“丙烷→丙烯→聚丙烯→聚丙烯薄膜”碳三全产业链,单位成本降低15%。其延伸的氢能利用项目将副产氢气附加值提升2倍,推动年产值从418亿元向600亿元突破,实现从规模制造到绿色高端材料的新品类创建。
三、循环经济:资源再生与数字协同
循环模式推动资源效率革命。山西安泰集团创新微藻固碳技术,利用焦炉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培育高营养藻粉,同步实现碳减排与产品增值,年减排二氧化碳5.9万吨。其碳资产管理云平台实时监测全链碳排放,为行业提供数字化减碳范式,这种“数据+资源”的新品类创建成为转型基础设施。
物流环节的数字化同样关键。介休市成丰货运打造大宗物流智能平台,整合22万条运输线路,通过“四流合一”(票据、轨迹、合同、资金)系统降低空载率,保障司机权益。结合纯电重卡充换电网络,构建绿电运力解决方案,完成传统物流向绿色智慧物流的新品类创建。
四、绿色品牌:生态价值转化为市场溢价
资源型地区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与文旅融合提升附加值。乌海市依托“葡萄之乡”优势,开通“葡萄航班”实现48小时从枝头到餐桌的鲜食直达。融合种植、酿造与沙漠旅游,建成30多处农业观光园,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乌海葡萄”品牌价值超29亿元,成就农产品新品类创建的典范。
山西沿黄地区则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联200余景点,形成“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旅集群,年增收超50亿元。生态价值通过文旅体验实现市场化跃迁,为资源型地区开辟轻资产新品类创建路径。
结语
资源型行业的新品类转型,本质是以绿色科技重塑产业基因,以价值链延伸突破资源桎梏。从永荣锦江的再生纤维、平煤神马的碳化硅,到乌海葡萄的空中走廊,企业通过系统性新品类创建,将生态约束转化为竞争壁垒。未来,唯有持续深耕技术突破与循环模式,才能在绿色化与高附加值的双轨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