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拒绝“残缺的市场化”

发布时间:2003年11月11日 更新时间:2003-11-11T14:07:00
作者:史建明 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钱理群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想起了七十六年前的纪念》,在一片庆典的热闹中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提出了很多深刻地反思。钱先生在文中说,“在我看来,对教育的精神‘软件’的忽略——办学的人均忙于创收(以及相应的外事、内事活动、应酬),无力(精力与心力)真正关注教学与科研,更不用说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有时也抓,但多限于形式少有实效,经营之道取代办学之道的结果,是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大幅度滑坡……”(下划线为引者所加)。 钱先生更多的是从人文的角度反思大学的精神和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钱先生描述的问题正是由于目前尚且居于垄断地位(主要体现在学位资源上)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被简单的演变成——“收钱,创收”造成的后果。在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中,MBA的起伏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MBA这个100%的舶来品无疑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尖兵。曾几何时,MBA就象一把打开阿里巴巴财富宝库的钥匙,众人趋之若鹜。然而就象这些年遍及中国所有行业的大起大落的故事一样,经过短暂的井喷,围绕着MBA的各种光环黯然消退。曾经怀着各种各样瑰丽梦想攻读MBA的莘莘学子发现手中的那个MBA毕业证书并不是当初指望的“金字招牌”,也没有给他们的人生际遇带来飞跃。 面对MBA的窘境,MBA教育提供者们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原因。仔细研究下来,不外乎两方面。其一,中国企业的意识和观念有待提高,对MBA的价值认识应该加强;其二,MBA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调整自身的期望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诚然,一直在创造、谱写当代中国企业发展史的中国企业经营者们,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观念、意识落后问题;诚然,那些抱着各种各样憧憬的学子可以也应该以更多的努力来提高其综合素质,不断调整期望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可是,如果说用人企业的对MBA的价值认可度不高,作为MBA的教育提供者,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其产品(课程设计,教师资源组合等)并提升客户的价值感应该是其本分,凭什么提供了用人企业不需要的产品却反而责怪用人单位的观念落后?如果说学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是一个普遍问题,那么根据学员的现状调整相应的课程设计,授课方法,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其当仁不让的责任,如果不能有效指导学员,而把问题原封不动地抛还给学员,MBA教育的提供者又凭什么向学员收取几万元的学费呢? 这样的市场是多么残缺的一个市场! 所谓市场化,至少应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一系列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然后据此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果MBA教育提供者不能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却要收取高昂的费用,这叫什么样的市场化呢?为了说明MBA的价值以及其收费的合理性,MBA教育的提供者们常常援引国外MBA如何受欢迎、中国MBA的价格与其他国家的“市场”标准相比是如何的优惠;但是,为什么不谈中国MBA与其他国家市场相比在“产品供给”方面的质量差异呢?在忙于“创收”等“经营知道”之外,有多少MBA的教育提供者真正潜心研究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国企业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经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据此总结出一些基于中国实际的、一定程度原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及相应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法和体系? 没有强大的R&D就没有强有力的产品,更谈不上有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的专家学者一再向实业界灌输的理念。然而,由于长期的垄断,高等教育“产业”的利润在“残缺的市场化”中是如此的唾手可得,这个极其简单的道理在MBA教育领域却被令人遗憾的放在一边。纵观每年各种各样的教材和文章,有多少是建立在丰富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具备真正独立的视角和观点?在北大成立25周年纪念上,教务长胡适直截了当的指出, “我们纵观今天展览的‘出版品’,我们不能不挥一把愧汗,这几百种出版品中,有多少部分可以算是学术上的贡献?”。在今天的商业教育领域,我相信我们要挥的“愧汗”不是一把,而是“愧汗如雨”。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已经有效改善其服务并且还在不断追求服务质量的提升,讲了太多“残缺的市场化”的MBA教育提供者们,是认真思考在收费之外如何提升教育产品质量的时候了。否则,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将会毫不留情的惩罚那些不理会他的市场参与者们,不是明天,就是后天。